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縣(古屬汀州府武平縣)位於福建省龍巖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龍巖市最西端。介於東經115°51′~116°23′,北緯24°47′~25°29′之間。東鄰福建省上杭縣,西接江西省尋烏縣、會昌縣,南連廣東省蕉嶺縣、平遠縣,北靠福建省長汀縣,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 武平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274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溝壑縱橫,山脈連綿,最高峰梁山頂,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東南部多寬廣的平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7—19.6度,年降雨量為1450—2200毫米。 武平縣是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城市”、“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中國粵商最佳投資城市”、“中國金融生態縣”、“第三批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縣,是“全國生態旅遊大縣”,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基本信息

歷史

武平縣,歷史上是畲族聚居地。夏商時屬揚州之域,西周屬七閩地,東周稱越國地。

秦屬閩中郡,漢時為南海王織封地,吳時改屬建安郡。

282年(晉太康三年)今武平境域屬晉安郡新羅縣地。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後,在州西南境設南安(今平川鎮)、武平(今中山鎮)二鎮,隸屬長汀。

公元946年(南唐保大四年),並二鎮為武平場。

公元994年(宋淳化五年)升武平場為武平縣。

1913年(民國2年)廢除府州制,以省統道,以道統縣,武平屬汀漳道。此後,武平先後屬福建省第八、第七督察專員專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武平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閩西蘇維埃政府。

1931年1月,武平的武東、武北地區與上杭聯合成立杭武縣蘇維埃政府,隸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同年12月撤銷杭武縣,武東、武北劃歸武平縣。

1935年,紅軍離開中央根據地後,武平縣蘇維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動。

1949年5月,武平縣縣長練平宣布起義,成立閩西義勇軍臨時行動委員會武平分會。不久,國民黨殘部竄擾並盤踞武平;同年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收復武平;11月7日成立武平縣人民政府。

武平縣城一角俯視圖 武平縣城一角俯視圖

建國後,武平先後隸屬福建省第八專員公暑、龍巖專區、龍巖地區、龍巖市。  

區劃

1988年,全縣劃為3個鎮、14個鄉,1個居民委員會、209個村民委員會,2578個自然村,2487個村民小組。2000年,全縣劃為6個鎮、11個鄉,3個居民委員會、214個村民委員會,2561個村民小組。

撤鄉建鎮

1989年11月撤銷中山鄉,設立中山鎮;1995年11月撤銷中堡鄉、桃溪鄉,分別設立中堡鎮、桃溪鎮。

2012年撤銷城廂鄉,設立城廂鎮;2012年,全縣有7個鎮、10個鄉。

二、村(居)變更

1989年5月,武東鄉袁畲村分為袁上、袁下兩個行政村;東文村分為新東、教文兩個行政村;9月,永平鄉孔下村分為孔下、朝陽兩個行政村;10月,桃溪鄉湘坑村分為湘坑、湘溪兩個行政村。

1992年7月,永平鄉昭信村分為昭信、龍歸礤兩個行政村;2000年,全縣有214個行政村。

三、居民委員會設定

1996年4月,平川鎮設立河西居民委員會,9月,增設南門居民委員會。

2000年,全縣有3個居民委員會。  

2012年,武平縣城區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轄7個鎮、10個鄉,214個村委會。

2014年,武平縣城區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轄12個鎮、5個鄉,214個村委會:

平川鎮:駐城南,轄5個居委會(河東、河西、南門、東城、西城)、5個村(七坊、紅東、西廂、興南、城南)。

岩前鎮:駐靈岩,轄16個村(靈岩、大布、將軍、東峰、逕田、上墩、伏虎、三河、洋坑、寧洋、和安、龍井、雙坊、峰貴、澄邦、楊梅)。

十方鎮:駐十方,轄19個村(十方、黎明、黎畲、三坑、白土、來福、中和、和平、處明、梅坑、鮮南、丘坑、集賢、葉坑、高梧、彭寨、熊新、樂畲、鮮水)。

中山鎮:駐老城,轄11個村(上嶺、上峰、武溪、太平、三聯、老城、新城、城中、陽民、龍濟、卦坑)。

中堡鎮:駐朱坊,轄21個村(嶺頭、下村、芳洋、遠富、悅洋、互助、朱坊、中堡、田坑、大績、大坪、羅助、梧地、林坊、朝嶺、章豐、新湖、新化、小嶺、上濟、烏石)。

桃溪鎮:駐桃溪,轄15個村(桃溪、新礤、亭頭、田雁、新田、江坑、魯溪、新貢、湘坑、洋畲、湘里、小瀾、新華、新蘭、湘溪)。

城廂鎮:駐文溪,轄16個村(堯祿、雲礤、東雲、園丁、南通、始通、靈通、凹坑、汾水、長居、金橋、文溪、磜文、下東、上東、東崗)。

萬安鎮:駐下鎮,轄6個村(小密、捷文、賢溪、上鎮、五里、下鎮)。

東留鎮:駐大明,轄18個村(大明、蘇湖、桂坑、背寨、蘭畲、龍溪、中坊、大聯、永福、新中、小溪、黃坊、封侯、新聯、新福、大陽、泥洋、南坊)。

民主鄉:駐民主,轄6個村(民主、嶺下、高書、高橫、林榮、坪畲)。

下壩鄉:駐下壩,轄9個村(下壩、大田、大成、石營、園豐、美溪、露冕、福興、貴揚)。

中赤鄉:駐中赤,轄7個村(育平、中赤、上赤、壯畲、萬營、下營、平沿)。

象洞鎮:駐聯坊,轄11個村(光彩、洋貝、東寨、官坑、沾洋、聯坊、富嶺、新崗、中段、芹礤、太山)。

武東鎮:駐陳埔,轄20個村(陳埔、三峙、張畲、黃埔、新東、教文、美和、六甲、豐田、袁上、東興、上畲、五坊、川坊、四維、安豐、爐坑、遠明、袁田、袁下)。

永平鎮:駐帽村,轄15個村(帽村、塔里、中湍、杭背、梁山、瑞湖、田背、恬下、孔下、鉤坑、崗背、唐屋、昭信、朝陽、龍歸礤)。

湘店鄉:駐堯山,轄6個村(湘湖、湘洋、三和、七里、店下、堯山)。

大禾鄉:駐大禾,轄13個村(大禾、山頭、坪坑、帽布、賢坑、上湖、鄧坑、上梧、源頭、龍坑、湘村、大寨(音譯)、大沛)。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自然環境

地貌

武平縣處於武夷山南西端,屬閩西南上古生代覆蓋層。北部中低山縱橫,間有指伏山間盆谷;南部低山丘嶺起伏,多低丘河谷,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

北部的大禾、湘店、永平、桃溪鎮大部分地區為低山、高丘地貌區。海拔500~800米低山占該區面積的57.4%,海拔250~500米高丘占36.84%,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總面積的5.76%。

中部的桃溪鎮新瀾、新華,中堡鎮大績、梧地、新湖、羅助、林坊、朝嶺、章豐一帶為中山、低山地貌區。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占該區面積的51.91%,500~800米低山占31.29%,250~500米高丘只占總面積的16.8%。

西部、西南部的大禾鄉西部、東留鄉和民主鄉大部分地區,屬武夷山脈南段主體,為高丘、低山地貌區。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47.6%,500~800米的低山占38.2%,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18%,150~250米的低丘谷地僅占總面積的6.02%。

南部的萬安、平川、城廂、中山、中赤、下壩等鄉鎮,與平川河、中赤河、下壩河流域峽谷山地相排列,為低山谷地地貌。海拔500米以下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68.93%,500~800米的低山占27.54%,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總面積的3.53%。

東南部的十方、岩前鎮及武東、中堡鎮的一部分,為丘陵、盆地地貌。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51.28%,500~800米的低山占44.93%,800米以上的中山和250米以下的低丘僅占總面積的3.79%。  

氣候

武平處於北緯24°47′~25°29′,南距南海180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雨熱同期,降雨相對集中,乾濕季節明顯,四季分明,夏長冬短。2月中旬,全縣平均氣溫開始達到10℃以上,進入春季,歷時80天左右;5月上旬,平均氣溫開始達到22℃以上,進入夏季,歷時160天左右;10月上旬,開始進入秋季,歷時80天左右;12月下旬,平均氣溫開始低於10℃,進入冬季,歷時40天左右。由於境內地形複雜,海拔高度相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區域氣候差別較大,各地四季的開始與持續時間長短也有差異。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春季要推遲3~5天,秋季要縮短2~3天。  

水文

境內群山重迭,溪流密布,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18條,境內總長499.4公里,縣內流域面積2283平方公里。呈放射形向東西南北流出縣境,分屬梅江、汀江、贛江三個水系,多年平均逕流量25.6億立方米。  

資源

武平縣城區一角 武平縣城區一角

截止2006年12月,武平自然資源豐富,煤炭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2.8億噸,膨潤土1300多萬噸,白雲石1.8億噸,錳礦200萬噸,還富含鐵、鉬、鈾等金屬礦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鉀長石、瑩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林地面積320萬畝,木材蓄積量1100多萬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

1、煤炭資源:根據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和196煤田地質勘探隊提供的D級以上的煤炭資源儲量4700多萬噸,分布該縣岩前鎮和十方鎮,煤系地層約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寧洋礦區南井田、北井田和龍井井田。根據福建省礦業協會儲量核實報告,並通過省國土資源評審中心評審的2006年初保有各級別登記儲量約(指持證礦山11家)13,470萬噸(333級別以上)。

2、石灰岩資源:分布於該縣岩前鎮、十方鎮和中堡鎮,已探明並登記儲量(333級別以上)約1.4億噸,其中中堡鎮新湖村380萬噸,十方鎮葉坑村280萬噸,其餘分布在岩前鎮。預測儲量(主要指水平基準面以下儲量)約3.1億噸。由於該縣的的石灰岩總體質量較差,大部分僅作生產普通矽酸鹽水泥用,少量大理岩化的灰岩可作生產白水泥、建築石米、重鈣粉等產品。

3、白雲岩資源:根據福建省建材地質總隊提交的白雲岩礦區地質詳查報告,武平縣岩前鎮靈岩村和豐貴村白雲岩礦石儲量(333和334級別)約1.8億噸(扣除永武高速公路壓覆儲量369萬噸。另中堡鎮新湖村石灰岩礦周邊發現部分白雲岩資源,但仍未做任何地質工作,儲量未探明。

4、膨潤土礦:主要分布在城廂鄉和中山鎮,儲量約1700多萬噸。礦體兩層,分為鈉基和鈣基倆種,由於礦體表層覆蓋有瓷土,並該瓷土礦含鐵較高、給開發帶來較大困難。

5、銀、銅多金屬礦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堡鎮悅洋地區,主要礦體為銀礦體。2006年初保有儲量金屬銀642.8噸(包括332和333)。西礦段詳查地質工作剛結束,根據二九五地質大隊已提交的詳查地質報告,金屬量銀約700噸,銅約3萬噸(儲量級別為333),另外,悅洋金礦外圍仍在探礦之中,深部剛開始上鑽探,預測有一定的資源量。龍江亭銅礦正在勘查之中,預測銅金屬量在5萬噸以上。東留背寨、封候金礦區還在預查之中,資源情況不是很明朗。悅洋礦區外圍(中堡鎮青徑地區)銅多金屬礦區仍屬空白區。

6、錳礦石:武平錳礦石主要為淋積堆積型,品位較低,含矽、鐵較高,工業價值較低,主要分布在岩前鎮和十方鎮,岩前逕田錳礦區已探明儲量約13.4萬噸,十方鎮梅坑錳礦區6.7萬噸,另外岩前大布、雙坊,十方鮮水、葉坑等其它礦區預測儲量約180萬噸。

7、高嶺土資源:該縣高嶺土礦分為兩種,花崗岩高嶺石風化型和偉晶岩型,花崗岩高嶺石風化型含鐵較高,以湘店湘湖高嶺土礦為代表,探明儲量52萬噸,遠景儲量約1000多萬噸,另有城廂鄉東雲高嶺土、岩前大布高嶺土礦為偉晶岩型,規模較小,儲量均在5萬噸以下。

8、鉀長石、矽石資源:該縣鉀長石、矽石基本以偉晶岩型伴生在一起,資源較豐富,分布各鄉鎮,預測鉀長石儲量約200萬噸,矽石儲量約500萬噸。

9、大理岩資源:主要分布在岩前鎮澄邦村,預測儲量約100萬噸以上。

10、鉬、錫等其它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岩前、象洞、大禾、永平。

11、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分布在該縣大部分鄉鎮,並且品位較高,配分齊全,價值較高,但均未做正規地質報告,並未做儲量評估報告,預測氧化稀土礦在5000噸以上。

12、飾面石材:均為雪花白普通品種,主要分布中堡、東留、中山、民主等鄉鎮。  

經濟

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4.67 億元,增長12.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4.32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1億元,增長7.8 %。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調整為23.0:42.3:34.7。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 點。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4%。八大類價格呈現“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類、菸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4.9 %、2.2%、0.1%、1.5%、4.4%、1.1%;“一降”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持平。  

農業

武平以農業為主,農業資源豐富。建國前,受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後,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0.38萬元,糧食總產46850噸,播種面積畝產93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09公斤。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並多次發放水利、耕牛貸款,支持貧苦農民發展生產。1952年,召開第一次全縣勞動模範大會,推廣豐產經驗。接著,全縣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興修水利熱潮,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和人均占有糧食分別比1949年增長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中,由於違背客觀實際改變生產關係,以及生產分配上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左”的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生產受到嚴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糧食連年減產,糧食總產1962年比1957年減少42.2%。1963年至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農業生產又連續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後期,又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合理的調整,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1975年農業產值在全縣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仍高達6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結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湧現出一大批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多種經營得以較快發展。農業技術部門適應新形勢,面對千家萬戶,採取農業諮詢服務,技術承包,巡迴指導,印發技術資料,舉辦廣播講座,出版牆報,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戶和縣、鄉、村科技推廣網路等各種形式取代原來的“四級農科網”(縣農科所、公社農科站、大隊農科隊、生產隊農科小組),進一步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套用。1983年,縣成立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359人的區劃隊深入農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出《武平縣農業區劃報告彙編》,並經縣人大常委會審定通過,為今後發展農業提供科學依據。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282萬元,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3.46倍和49.66%,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糧食總產129502噸,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1.76倍和20.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畝產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占有糧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長31.1%,高於龍巖地區的平均數。  

但是,全縣農村生產責任制仍然需要繼續完善,農業生產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糧食生產時起時落的狀況需要改變。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各為18.46億元、5.76億元、14.38億 元、1.46億元、0.8億元,分別增長3.4%、1.2%、6.0%、7.2%和4.3%。全縣糧食麵積56.3萬畝,增長0.6%,糧食總產21.3 萬噸,增長2.0%;油料產量0.3萬噸,增長2.7%;種植烤菸4.6萬畝,烤菸產量0.64萬噸,增長8.5%;水果產量3.52萬噸;增長4.8%;食用菌總產0.52萬噸,增長12.5%;茶葉產量 0.29萬噸,增長17.6%。  

工業

歷史概況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燒制石灰。明清時期,武平已出現造紙、採礦、冶煉、陶瓷、制磚瓦等手工業。清末民國初,鑄鍋、榨油、釀酒、熬樟油、織草蓆、編棕衣、木器等手工業也陸續興起。尤其是土紙業發展較快,鼎盛時期年產值70餘萬銀元,產品遠銷潮汕、香港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民國18年(1929年)出現有1台印刷機、4個工人的近代印刷工業——民文印務社。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阻擊日軍奉命毀路,運輸困難,加上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摧殘,手工業逐漸衰落。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96萬元(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9%。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5月創辦武平松香廠,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建起武平電廠、武平第一碾米廠、卦坑伐木場、武平酒廠,並在十方、附城、岩前等鄉鎮組織鐵木器生產合作社。至1957年,全縣有縣、鄉(鎮)辦的工業企業55家,職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6家,年產值641.45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9%。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辦工業高潮,有工業企業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4家),縣辦企業職工2463人,年工業產值1756.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但因操之過急,脫離實際,不少企業或缺乏生產原料,或產品銷不出去,生產難以維持,不久即相繼停產。接著進入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61年全縣工業企業減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年產值577萬元。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家)縣辦工業企業,職工1018人,年產值769.72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業遭到衝擊,生產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業產值下降了15.75%。儘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相繼建起磜豐嶺水電站、制材廠、水泥廠、造紙廠、汽車修配廠等縣辦企業。至197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62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縣屬工業企業職工2687人。年產值1744.88萬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武平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圍繞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創辦了農墾水泥廠、石黃峰水電站、纖維板廠、自來水廠等一批骨幹企業,並對一批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方式也由原來的單純生產型逐步改變為生產經營型。1987年,全縣已有採礦、鑄造、機械、化工、造紙、印刷、飲料、食品、家俱、汽車修配、縫紉、工藝美術、塑膠、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企業11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列入縣財政預算內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97家(含鄉鎮辦企業81家),共有職工5309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802萬元(其中集體所有制1405萬元,占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實現利潤1002萬元。有固定資產2813萬元。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業上交國家稅利5818.19萬元,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倍。產品質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獲國家銀質獎、平川牌汽車缸套獲省優產品,均行銷國內外。  

201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4 億元,增長24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91億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3億元,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新增福建鑫宏峰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鏽鋼有限公司、龍巖東嶽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武平縣三卓紙業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億元企業,累計達16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累計達96家。礦產品加工、機械製造、農林產品加工、光伏和電子等重點產業實現產值 61.08億元,增長19%,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9.9%;資質建築企業在地總產值13.8億元,增長25.2%。  

工業園區

武平工業園區鳥瞰圖 武平工業園區鳥瞰圖

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項目帶動的重要抓手,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在交通便利的國省道沿線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區和岩前、十方工業集中區(簡稱“一園二區”),著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製造、輕紡等產業,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

十方工業集中區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產業,有中恆通機械製造、澳森高檔家俱、希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

岩前工業集中區鳥瞰圖 岩前工業集中區鳥瞰圖

岩前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岩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有20多家電子企業落戶園區。

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資運營實力,提高國資經營效益,武平縣對國有資產運營體系進行改革,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一園二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理、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強化資本運作、資產經營和資源開發,紮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改制重組及優勢礦產資源勘查收儲開發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2008年融資2.55億元,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和重點建設。

2008年,武平縣新開發項目116個,總投資7.9億美元。新簽約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69個,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9個,新竣工投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新開工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列入龍巖市“三個一百”項目計畫中的12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35億元,19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8.72億元,分別超計畫26.3和27.6個百分點;21個重大儲備項目有7個轉化實施。利用國內資金7.1億元,增長65.1%;新批外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1133萬美元,增長332%;外貿出口661.1萬美元,增長12.9%。  

社會

城鄉建設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縣後,縣治由武溪里(今中山鄉)遷平川。紹興四年(1134年),使相張浚派官構築土城,周長280步,設永平、南安、人和三門。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尹魏侃夫進行修建,僅留2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籍兵部主事王瓊奏請改築磚城獲準,遣大參劉孟、憲副張雷勘察設計,郡丞黃冕、通守劉淵采磚建築,至十五年(1502年)十月竣工,城垣長736丈,高2丈余,設城垛1530個,窩鋪16處,開迎春、南平、秋成、北高4門,又在東西各開水門,以排洪水。築縣城費用取於武平縣丁糧和上杭河稅。王瓊私人捐助銀八百兩。  

明崇禎元年(1628年),知縣巢之梁將城牆加高3尺。清代進行過4次整修,增建窩鋪40處,官房1間。民國24年(1935年),粵軍嚴應魚部駐紮武平時,在城坦周圍加築炮樓十餘處。至1949年,全縣只有5條窄小街道,私人小店近200間,城區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建國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舊城牆有礙交通。1951年,開始拆除,至1969年,僅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期間,曾有過改造舊城區規劃,因不切合實際,要求過高,而無法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區建設處於無政府狀態,建築物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區建設雖有發展,但布局零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武平縣城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1984年制訂縣城建設總體規劃,並著手小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污、防洪等分項建設編制工作。1987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比舊城擴大6.7倍,有14條街道,其中8條新街,總長7680米,有臨街商店、服務部830家,4至6層新樓逐步增多。此外,還興建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舊城基本被改造,一座新的縣城已初具規模。  

2009年第九期舊城改造完成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1.8億元,安置房已動工建設,安置地完成“三通一平”;閩粵贛邊客家生態文化城進入實施階段,將軍廣場、影劇院、青少年宮等完成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稚園、仁濟醫院完成遷建選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投入運營,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映碧湖建設及南門大橋除險加固,新建豐平路、育才路(一期)。完成岩前、象洞等12個鄉(鎮)集鎮總規修編,規劃實施蛟湖開發、十方商業一條街、岩前產權式酒店等88個集鎮建設項目,中堡、武東、大禾及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十方鎮被確定為市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村莊整理試點村、10個綜合示範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樣板典型。  

科技

民國24年(1935年),武平縣政府創辦苗圃,劃縣城東門外先農廟(今縣印刷廠一帶)附近荒山500餘畝,租用民田9畝為基地,從事路樹培育,作為全縣的公有示範林區。民國29年,改苗圃為縣農場,為全縣農村生產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設技術推廣員、助理員各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旋因時局動盪、物價暴漲、經費拮据,業務難以開展,職工紛紛離任,基地荒棄。  

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事業。50年代初,大力推行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成立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2月設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技術革新代表大會,全縣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於一哄而起,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在技術革新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衝擊,科技人員受批鬥,科技事業受到嚴重損失。1975年7月復設科技機構,並逐步開展科技活動,普遍建立農村“四級農科網”,大力推廣水稻矮桿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工業方面,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縣內逐步貫徹執行,促進了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頒發科技成果獎,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趨活躍。在林產化工、機械製造、立體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至1987年,有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的科技成果(進步)獎。林產化工廠生產的“帆船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質獎,行銷日本和歐美等國。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有在職科技人員3582餘人,其中取得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在縣外工作的),初步形成一支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18”對接項目成果86項。投入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國小、幼稚園遷建或改擴建工程。武平一中學生方洋以總分678(658+20)分獲全省文科投檔分狀元,武平一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分獲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投入1200萬元新建縣醫院病房大樓,投入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開工建設海西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投入900萬元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圖書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梁野神韻》在市文化周活動中獲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份;《走出圍屋》劇目在省二十四屆戲劇節中獲得四個獎項。在市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59枚、銀牌38枚、銅牌20枚。保持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位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成2所鄉(鎮)敬老院。完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修編,並通過省國土廳批准。  

設施

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路通訊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有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由三條110千伏輸變電線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併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009年興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城鎮化進程加快,山水園林式風景城市已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位於平川鎮青雲山岩子門地段309省道旁,北面為正處於施工階段的城市主幹道。該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150畝),其中:商貿城占地6.67萬平方米(100畝),分二期規劃建設,一期占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占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占地3.34萬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動工建設,201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文博園 武平文博園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重點項目,它將成為閩粵贛邊的文化寶庫和工作品牌、武平對外以及閩粵贛邊文博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粵贛邊文化藝術收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博園一期工程主體建築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1月1日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各館具有自身特色,又有機融為一體。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園計畫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後將集兩岸客家藝術博物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館、名人館等為一體的全縣綜合性、標誌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築。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項目帶動

武平工業園區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項目帶動的重要抓手,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在交通便利的國省道沿線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區和岩前、十方工業集中區(簡稱“一園二區”),著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製造、輕紡等產業,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

十方工業集中區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產業,有中恆通機械製造、澳森高檔家俱、希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

岩前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岩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

岩前工業集中區

武平[福建省轄縣] 武平[福建省轄縣]

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資運營實力,提高國資經營效益,武平縣對國有資產運營體系進行改革,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 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一園二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 理、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強化資本運作、資產經營和資源開發,紮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改制重組及優勢礦產資源勘查收儲開發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和重點建設。

交通

武平縣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已基本完 成通村、鄉鎮公路的路面硬化工程。國道205線,省道309線、206線貫穿境內,古武高速公路,永武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7918網”(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中第三縱“長春至深圳”福建省境內段的組成部分,是福建省“三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的第三縱,也是龍巖規劃中“二縱三橫”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一縱。

旅遊

梁野山

梁野山 梁野山

梁野山又名梁山,坐落於閩、粵、贛結合部的武平縣境內,縣城東北部、主峰海拔1538米,是武平的第一高峰。梁野山有梁野山寺廟、鼓子石、仙人洞、仙人塘、豬麻石、水浪石等自然景觀,南有六甲水庫,公路環繞,東西南北均有通道上山。梁野山自然保護區以南方紅豆杉種群及觀光木林、鉤栲林等稀有的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被譽為“天然綠色基因庫” ,“野生動物避難所”是一顆“綠色明珠”。

梁野山是武平的象徵,該保護區建於1991年,1999年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12月,保護區全票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員會的評審,並於2003年6月通過國務院批准,成為正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13年第二第三季度福建省遊客滿意度調查報告》28個調查的重點景區中,武平梁野山風景區脫穎而出,列景區遊客滿意度第二第一位。

靈洞仙山

靈洞仙山,即西山,為武平八大勝景之冠,山上有小洞28,大洞36,位於城西十里,靈洞仙山群山疊翠,碧水盈盈,鳥語花香,景色迷人。主要景點有:燕岩石、水門井、元龜石、相會嶺、西覺靈山、棋盤石、丹井三石、祖師殿、巨鱷含球、天竺院、李綱讀書堂、觀音井、升車石。相傳宋丞相李綱,被貶為武平縣令時,酷愛靈洞仙山,建立讀書堂,招攬鄉間士子讀書授藝。東晉著名道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西山建祖師殿,修煉於天竺院。

汾水瀑布

汾水瀑布位於縣城東南面的城廂鄉汾水村臘石岌棟山腰、瀑布分別由一個約20米高和一個約8米高的瀑布組成,均為垂直飛落。臘石岌一帶闊葉林面積廣闊,保持完整,生態環境極為原始。

白蓮塘水庫

白蓮塘風光位於縣城北部10公里處檔風嶺下白蓮塘水庫庫區,庫區周邊樹木高大森林濃密,生態環境優美。

獅子山

獅子山位於閩粵邊界的下壩鄉,距縣城33公里,屬丹霞地貌,由許多兩三百米高的奇峰大山組成,峰頂生長著濃密的奇花異草,古木參天,其中一山形如臥獅,因而得名,在群峰之間有一條小河繞山而行,河床被洪水沖刷後形成了許多缸形溶洞。獅子山有獅子崬、天下第一糧倉、馬鞍石、龍潭、仙人下棋洞、童子拜觀音等眾多景觀和關於雄獅守糧倉等許多神奇傳說。

獅岩

獅岩位於武平縣岩前鎮,屬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獅得名。獅岩古稱南安岩,曾列入中國名勝詞典。現有何仙姑宮、大雄寶殿、均慶寺等景點。

王城遺址

西漢初年,皇帝劉邦為分封有功之臣,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先後建立了四個分封國。即:福建的“閩越國”(前202年)、廣東的“南越國”(前196年)、汀梅潮贛邊區的“南海國”(前195年)、浙江南部的“東甌國”(前192年)。對“南海國”的境域史書上沒有明載,從史實分析來看,“南海國”境域大概包括武平在內的汀、梅、潮、贛邊區一帶,舊《長汀縣誌》載“南海國”封地在今武平地。為考證“南海國”王城遺址所在地,武平縣加強了考古調查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調動民眾參與積極性,邀請省市考古專家來武平縣進行指導,從史料分析入手,進村入戶調查訪問,探尋足跡,尋找證據。截止2008年,已在武平縣萬安鄉劉屋後背山三號遺址採集到各種陶片750餘片,其中一件已經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漢代宮廷器物,綜合各方面分析,省考古專家初步鑑定,武平縣萬安鄉五里村劉屋後背山3號遺址為戰國至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存。

長安崬

長安崬位於閩粵贛邊的閩西武平,在武夷山脈南端,在“客家百姓鎮”西北約5公里處。按當地客家習俗,高山的頂峰,稱作“崬”。長安崬,既高且險。地方資料顯示,此地海拔1260米,在武平境內,高度僅次於武夷山脈南端最高峰梁野山(海拔1538米)。

地方特產

豬膽肝

武平豬膽肝是武平的特產,是閩西八大幹之一。武平豬膽肝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

綠茶

武平綠茶,產自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製於八十年代初,加工工藝獨特,具有“香高、味濃、湯清、色綠”的特徵,榮獲省級名優茶及以上獎勵23個次,在全省同類茶中名列前茅。2009年7月13日,“武平綠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是武平縣首個獲得保護的地理標誌產品。

金線蓮

武平金線蓮根莖較細,節明顯,棕褐色。葉上面黑柴色,有金黃色網狀脈,下面暗紅色,主脈3—7條。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被柔毛,萼片淡紫色。氣微,味淡。武平金線蓮味甘,性涼,主治清熱涼血,除濕解毒。主治肺熱咳嗽,肺結核咯血,尿血,小兒驚風, 破傷風,腎炎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2010年3月“武平金線蓮”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核准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盤菜

“武平西郊盤菜”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這是該縣繼“武平綠茶”、“武平金線蓮”等之後又一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的農產品。盤菜是武平縣特色蔬菜,學名蕪菁,客家語稱“油頭”,塊莖類植物,形似盤狀,而“武平西郊盤菜”是從當地盤菜品種中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其表皮光滑、皮肉黃白、肉質緻密,味甜、品質好,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生食、煮食或醃製均可。武平縣成立盤菜協會,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以“生產標準、資料供應、產品銷售”三統一,實現“種植(基地)+加工(外銷)”的發展模式,有效推進西郊盤菜種植產業化進程。通過種植戶、行銷戶努力,武平縣每年在西郊地區的平川、城廂、中山、萬安、東留等5個鄉鎮56個村種植盤菜2500畝以上,產量達3750噸,可實現年產值2200多萬元,西郊盤菜種植已成為主產區農民致富主要途徑之一。  

簸箕粄

武平簸箕板 武平簸箕板

簸箕粄是著名的客家小吃,因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餡而得名,現代的簸箕板已經很少用簸箕蒸了,改用蒸籠。

薴葉粄

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製作方法是摘取新鮮雛嫩薴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後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後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

黃粄

黃粄是武平農家用米和糯米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凡吃過黃粄的人無不為黃粄的香、嫩、爽而讚嘆不已。每逢過節,武平農家大多喜歡做黃粄,作為贈給客人的禮物。

歷史名人

劉隆(1377-1449)雙坑湖(今湘店鄉湘湖村)人。明朝大理寺卿,總督邊儲。

王瓊(生卒年不詳)城西(今平川鎮西廂村)人。被提升為兵部員外郎,供職多年。

丘隆(生卒年不詳)箬菜(今中赤鄉育平村)人。明中葉著名農民起義首領   。

林寶樹(1673-1734)白泥田村(今武東鄉袁畲村)人。用客家語寫成通俗啟蒙讀物《一年使用雜字》。

李夢苡(生卒年不詳)城西花園村(今平川鎮西廂村)人。清乾隆辛酉科舉人,著名詩人。沒有子嗣。

李燦(1723-?)城北寨背窩裡(今平川鎮紅東村)人,乾隆年間著名畫家。作品大都散失無存。

王啟圖(1814-1884)平川鎮西廂村人。善文工詩。著有《勵心堂詩文集》、《勵心堂詩選》傳世。

蕭其章(1885-1915)十方鎮黎畲村人。中華革命黨人。民國烈士。

鍾文(1888-1918)象洞鄉沾陽村人。民國烈士。

藍玉田(?-1930)中堡鄉章豐村。晚清秀才。民國17年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49師師部高參。

王紹菖(1870-)城西享堂上人。祖父王啟圖是清代進士、吏部主事,曾任詔安書院及汀州龍山書院主講。

朱發古(1899-1930)武東鄉張畲村上屋人。1930年朱發古帶領赤衛隊轉戰武西南。

李長明(1903-1931)桃溪鄉亭頭村人。1931年1月任杭武縣蘇維埃政府委員、第八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劉克模(1894-1931)湘店鄉湘洋村。劉亞樓、羅斌、梁思久、梁光天等是他的學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滌心(1909-1931) 湘店鄉七里村(今桃瀾區小瀾村)人。原姓劉。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丹林(1908-1932)象洞鄉聯坊村人。1930年調任紅12軍101團政治委員,轉戰贛南、閩西等地。

劉亞樓(1910-1965)桃瀾區大洋泉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原國防部副部長等。

羅斌(1914-1967)原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公安部隊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林偉(1914-1979)陳坑區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第九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少將軍銜。

廖步雲(1914-2008)原湖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藍文兆(1919-2001),原名高祿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四十五軍一三四師政治委員。

林默涵(1913-2008),武東鄉川坊村人。文藝理論家。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等。

王錦春,萬安鄉小密村人,福建省“優秀班主任”,“首屆中國銀行閩西獎教金”獲得者,省級“骨幹教師”。

王松興,筆名王超,南風,東留鄉大陽村人,《中國文化報》記者,《名人名家》雜誌執行副總編輯。

方三文,曾任《南方周末》記者、《南方都市報》編委、網易副總編,雪球財經網創辦人。  

鍾兆雲,筆名趙雲,青年作家,福州市作協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榮譽稱號

武平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環境優美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稱號、“全國文明縣城”   、“全國重點產茶縣”。2007年,據國家環境監測總站質量評價,生態環境質量居福建省第二位。

2009年 被確定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示範縣

2009年 被確定為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縣

2009年 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雙擁模範城(縣)”光榮稱號

2010年 被確定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0年 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

2010年 榮獲“中國粵商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10年 榮獲“中國金融生態縣”殊榮,成為全市首個、全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份

2011年 榮獲“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縣”,為全省5個、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

2011年 被表彰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2011年 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為龍巖市首個也是唯一獲此榮殊的縣份

2013年 榮獲省平安創建先進縣

2013年1月 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

2013年 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

2013年 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2015年2月 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16年 入選全國第二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2016年 榮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

2016年 榮獲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2017年5月 武平縣定光佛文化園區入選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7年5月 全省首個縣域省級“高新區”落戶武平

2017年7月 被省綜治委推薦評選“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2017年8月 再次榮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2017年9月 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2017年9月 被評為“中國天然氧吧”(全省首個)

2017年10月 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